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一把刻刀 半生匠心
——记博乐市木雕艺人徐连刚徐连刚在作工。 (通讯员王景涛 摄)
□ 通讯员 王景涛
在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半坡野舍的木器厂里,木屑簌簌落下,木工师傅徐连刚正佝偻着身子,指尖的刻刀在木簪上流转。
这枚即将化作旅游纪念品的小木簪,在他掌心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但比起展厅里那两套实木沙发与茶几,这木簪不过是他的部分作品——这些家具造型考究、做工精细,每一刀雕刻都透着时光沉淀的温润,藏着的是他一辈子与木头 “较劲” 的执着。
从29岁背井离乡进疆,到如今执掌这座木器厂,徐连刚把大半生都“钉”在了木工台前。院子里,几辆刚完工的仿古马车与战车静静伫立,轴、毂、轮、辐皆依古法打造,没有一颗铁钉,全凭榫卯咬合。这些在钢铁时代几近失传的手艺,是他在无数个深夜里摩挲木料的坚守。
展厅内,凝结着徐连刚心血与汗水的木工作品琳琅满目:生火用的风箱、炊具、灌溉水车、照明马灯、加工粮食的石磨、纺线的纺车……一件件作品精美实用,带着生活烟火气的物件,都是他一刀一凿刻出来的心血。
“镇政府给我划了地,盖了厂房,不然这些老手艺早荒废了。”徐连刚轻轻摸着一架灌溉水车,语气里满是感激。
当提及创业之初的经历,徐连刚激动地谈起了小时候的故事:“1974 年我就迷上了木工。村里有木匠铺,我们一群小孩总爱去玩,抱着刨子、举着锯子,即使木工师傅嫌我们碍事,也拦不住我们常光顾。”后来,徐连刚拿父亲的工具,慢慢学做小凳子、小桌子,再后来就能独立做家具了。几年后,自己开了木匠铺,做家具售卖。
29岁那年,徐连刚听闻新疆有谋生的机会,便踏上了西行的列车。为省钱,六天六夜里,他有三天三夜粒米未进。喉咙干得冒火,就猛灌车站的自来水。到了乌鲁木齐,他开启了打工生涯,夏天顶着太阳晒,下雨了就找地方躲。“我就这么一直坚持、坚持、再坚持,从未动摇过要把木工做下去的信念。”徐连刚说。
雕刻是木工技艺中最难的部分,它赋予了木器灵魂。为此,徐连刚开始潜心学习雕刻。
有一件家具他一直没舍得卖,留在身边激励自己。“这是我正式雕刻的第一件作品,有30多年了。”
凭借精湛手艺,经人推荐徐连刚成了博州木器加工厂的技工,得以施展本领。木器厂精进了他的技艺,却没能成为他实现梦想的“舞台”。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徐连刚冒出了创业的想法。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干部,得知徐连刚是位有才华的木匠,恰逢镇上创建旅游景区,便大力支持他在镇上开办木器加工厂,就此,徐连刚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半坡野舍毗邻博乐市乡村旅游景点“芍药花基地”,当地还建起了一批特色民宿,展现了乌图布拉格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
在这片土地上,徐连刚的木器加工厂被经营得风生水起。
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年过花甲的徐连刚又一次焕发了激情,他说:“你看,这不是给我盖起了厂房和展厅吗?现在条件好了,说到底还是党的政策好!没有好政策,我也没法施展我这门手艺。我现在已经是博乐市木雕技艺传承人了,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继续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徐连刚拿起一把新刻的木簪,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映出细密的木纹。半坡野舍外,芍药花基地花海热烈,民宿的炊烟袅袅升起,他的木器厂就像一座桥,一头连着过去的时光,一头通向未来的日子。
“只要还能拿起刻刀,就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他说这话时,刻刀在木簪上落下最后一刀,清脆的响声里,仿佛有新的故事正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