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苏鲁别珍山谷里的接力守护
□ 记者 库来西
七月的阳光将苏鲁别珍山谷浸染成一片金黄,国家二级、自治区一级保护动物新疆北鲵,正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它们是山谷的精灵,也是无数守护者心中的牵挂。
“它是昼伏夜出的小家伙,这会儿都在睡觉呢。”7月2日14时,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以下简称“管理站”)管护员那木斯拉说,短短几个月,他已对新疆北鲵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
那木斯拉是温泉县扎勒木特乡牧民,今年51岁。管理站招聘时他主动报名,并于1月8日正式上岗。他说:“找人代牧牛羊后,在家也没什么事儿,来这里工作,我很高兴。”
那木斯拉刚来时,山谷里的雪还比较厚,新疆北鲵在冬眠,但入眠不深,受惊时仍能爬行。为帮助这位新手尽快熟悉工作,在保护区坚守了23年,圆满完成管护任务的老管护员冬花,决定推迟离开,再留5个月,只为将守护的“接力棒”稳稳传递。
在那段日子里,那木斯拉紧紧跟随师傅的脚步,一遍又一遍地沿着巡护线路前行。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山谷间,每一次交谈、驻足观察,都是对这些精灵的呵护。
“天气变化时,一定要去看看新疆北鲵的家。”师傅的这句叮嘱,那木斯拉铭记于心。此后,每当乌云密布、风雨欲来,他都会立即前往栖息地,仔细观察它们的状况,确保安然无恙。
回忆起第一次独自夜间巡护,那木斯拉仍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寒风刺骨,漆黑的夜色让人望而生畏。
“那天格外黑,我心里很害怕。但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坚守岗位。”那木斯拉说,他鼓励自己后,紧了紧外套,深吸一口气,毅然走进栖息地。随着巡护次数的增加,他逐渐克服了恐惧,甚至开始享受与新疆北鲵相伴的夜晚。
春暖花开之际,新的挑战随之而来。附近牧民的牛羊偶尔会误闯保护区,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还可能踩踏到藏身于石头下的新疆北鲵。驱赶牛羊成为那木斯拉每日巡逻的重要任务。路况好时,他骑着摩托车快速前往;路况差时,便骑马前行。最远的栖息地距离驻地12公里,一个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感觉自己在干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新疆北鲵每年11月中旬开始进入冬眠期,次年4月逐渐苏醒,结束冬眠;夏日的夜晚,尤其是雨后,它们喜欢爬出小溪‘透透气’,有的还会迷路,我得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送回‘家’……”提起新疆北鲵,那木斯拉如数家珍。
“为了让管护员安心工作,我们不断完善驻地配套设施,引入先进设备,提升管护效果。”管理站站长朱文静介绍道,“不仅管护员在接力,科研团队也在接力守护新疆北鲵。”
她所说的科研团队是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1989年,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秀玲,在温泉县再次发现了新疆北鲵。为全面摸清温泉县境内新疆北鲵的野生种群资源状况、栖息地分布及家族成员情况,深入探索了其生存所需的水质条件、食物来源以及繁育情况等多个领域,为科学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如今,王秀玲教授将科研“接力棒”传给了自己培养的团队。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袁亮说:“我们会传承前辈精神,继续深入研究新疆北鲵,为守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贡献力量,让新疆北鲵在苏鲁别珍山谷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