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无声“对话”解心结
□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张蕾 通讯员 古丽娜尔·卡玛勒
阳光斜照在温泉县人民法院哈日布呼人民法庭的窗台上。57岁的聋哑人古某盯着手机屏幕,犹豫了许久,最终打出一行字:“钱什么时候还?”
2020年4月的一天,古某通过微信收到好友麻某发来的笑脸表情,接着是一连串语音转文字:“兄弟,能不能给我借点钱,做生意资金周转不开。”凭借两人的交情,古某很快转账。此后的一年里,麻某相继向古某借款共计5万元。
2021年至2022年,麻某陆续给古某还款2万元。2023年春天,当古某再次联系麻某要欠款时,发出去的信息却没有收到回复。
4月11日,古某路过哈日布呼人民法庭时,看到公告栏里画着一个大大的“法”字。他思考片刻,走进了法庭。
承办法官余茹克接待了古某。一见面,古某便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上面写道:“麻某,欠我3万元不还,不接电话联系不到人。”余茹克掏出手机,新建了一个微信对话框:“大哥,您会打字吗?我们加个好友,微信上说。”当古某看到屏幕上跳出的这句话,浑浊的眼睛亮了,他伸出手,在屏幕上点了个“OK”的表情。
通过文字交流,余茹克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古某提供了他与麻某的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证据齐全,关键是要找到麻某。”余茹克说。
通过多方打听,余茹克得知麻某在博乐市一家餐厅打工,便与其取得联系。余茹克通过视频调解的方式对两人的借贷纠纷进行调解,古某口中的这笔账,麻某全部认同,但他称生意亏了,实在没钱,只能边打工边还钱。麻某话音刚落,余茹克就把这段话转为文字,递给旁边的古某。古某盯着屏幕,突然抓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圈,又打了个叉,称这是麻某惯用的“分期”手势。
调解室里,余茹克再次确认了麻某的工资收入,并耐心地从法理和情理进行劝说。最终,麻某表示一个月还2000元,15个月还完。余茹克在微信对话框写下这个结果发给古某,他对着麻某的手机竖起大拇指,表示同意这个方案。麻某看着视频里的场景,真诚地说:“法官,我下个月就开始打款,您把账号发给我……”
纠纷顺利化解,古某的脸上也露出笑容。离开法庭时,古某突然转身,对着余茹克比出了“谢谢”的手语。
当天晚上,古某的手机突然震动,是余茹克发来的信息:“大哥,下个月15号我提醒麻某打款,您放心。”看着屏幕,古某嘴角慢慢扬起,在对话框里回了三个“OK”的表情——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这些跳动的符号,比任何声音都更温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