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融媒在线】守春天的“新农人”
王汉青在大棚里拔草。 (记者段吉祥 摄)
□ 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吉祥
零下20摄氏度的深夜,王汉青蜷缩在10平方米的彩板房里,靠里的位置放着一张宽一米左右的单人床,床头搁一台二手冰箱,一旁的旧木桌堆积着零散的锅碗瓢盆,房间中央煤炉正旺,长长的烟囱伸往房外。
彩板房外,是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早些年建起的土大棚,其中两座被王汉青以每座每年2000元的价格承包,用于培育苗木。
王汉青今年31岁,曾当过司机,摆过地摊,在工地搬过砖,也做过销售。这么多职业里,他挑不出一个真正喜欢的,回忆起来,“都是为了生活”。他评价自己喜欢闯,爱折腾,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前两年,精河县大力发展以枸杞产业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他瞄准了枸杞育苗行业,第二年,县里支持发展庭院经济,他开始培育适宜庭院种植的白葡萄苗,又押对了宝。
2024年下半年,他看新闻里说,国家要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他当即觉得,这是个大方向,跟着政策走,从事相关的生意,应该不会错。于是续租了大棚,准备投身梭梭苗培育,跟本地生态需求“对口”。
几个月后,培育梭梭苗的想法落地。王汉青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仓促。经验不足是最大的问题。育苗不久,他听说邻镇有人育了20亩梭梭苗,由于病害,最后只存活10万株。“正常情况下,20亩地能产出400万株,只出了这么少,等于血本无归。”他摇摇头,既同情对方的境遇,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培育梭梭苗通常在春季进行,但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从2024年夏天起,他就东奔西走,到各地育苗基地取经求教,只要能打听到的“前辈”,他都会登门拜访,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仔仔细细听着、记着。
去年整个10月,王汉青在大棚忙得不亦乐乎,耕地、筛土、装无纺布育苗袋、晒薄膜……到了11月初,他跑了一天高速到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从苗圃基地买下200公斤梭梭种子。回到大棚,他依照所学,先晾晒毛种,再用筛子去除细小的枝叶杂质,撒完三遍种,又铺撒上一层面沙保湿。
一切看似顺水行舟,但能不能成功,说实话王汉青心里没底。梭梭籽小过辣椒籽,撒种时多撒了需要剔,少了不易出芽。反季节培育梭梭苗,在业内鲜有参考。更何况在老式土棚里,室温、光照、湿度等任何因素出现偏差,都可能让努力付诸东流。“王老板这是胡闹呢,这季节在这土棚子里育梭梭,这不是白搭钱么。”就连雇来照料的老行家看着也直咂嘴。
这些话传到耳朵里,让三十多岁的王汉青像个孩子一样委屈和不甘,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是因为被轻视,而是因为这是对一个农家子弟辛勤打拼的否定。那些人不知道,正是这些质疑声,让个头不高、性格坚韧的汉子,暗暗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撒种之后,本该在两三个小时发芽的梭梭苗迟迟不见动静,这让王汉青心急如焚。他估算过,前期在场地、苗种、农资等各项的投入近20万元,对于他这样一个农家出身的普通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倘若打了水漂,不仅多年的积蓄付诸东流,后续的发展更无从谈起,这些后果他实在不敢细想。
连续几天,王汉青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时不时地进到大棚,俯在地面观察苗袋,捻起土来判断湿度,又反复检查大棚的密封和保温,期盼梭梭苗尽快破土而出。回到住处,他愁绪难消,香烟不离手,一边上网找资料,一边询问所有能联系上的专家,可答案各不相同,让他愈发迷茫。
所幸不久后,苗袋里冒出了星星点点的嫩芽,王汉青的眼睛亮了,原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是像照顾孩子一样守着这些梭梭苗。每天天不亮,就到大棚里查看长势,凌晨时分,四周一片寂静,他壮着胆,打起手电筒,给两座大棚里的10个煤炉挨个添煤、倒灰,做完这些,再看看煤烟是否通畅、炉火是否旺盛,一次就得两个小时。
多数时候,王汉青累了便躺在窄小的单人床上休息,饿了就煮碗青菜挂面充饥。天寒夜长,彩板房四处漏风,门缝宽如手掌。为了取暖,他在房中生炉,穿着衣服入睡,前半夜热得难受,后半夜又被冻醒,就连春节也是这样度过。
冬去春来,王汉青仍在大棚旁过着临时生活,偶尔在微信朋友圈发一条关于育苗的动态,记录这段艰辛的历程。他想着,等再过两三个月,梭梭茎就能达到木质化,到那时,算熬出头了。尽管过程苦涩,但他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