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昔日“篱笆墙” 今朝闯市场
图为托里镇克孜勒加尔村枸杞鲜果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对采摘的枸杞进行挑选、装盒。(资料图)
□ 记者 曹轶广
“中国枸杞之乡”精河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每年超过 2700 小时的充足日照,以及天山雪水的滋养,为枸杞生长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的枸杞却只是庭院篱笆的配角,少有人意识到它们背后蕴含的无限价值。
如今,精河县枸杞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篱笆墙”,到今天闯市场的“主力军”,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产业的崛起与繁荣。
源起与萌芽
精河县是枸杞的天然分布区与生长地,精河野生枸杞已有100多年历史。
在1949年以前,这些野生枸杞主要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在精河县各个村落里,野生枸杞随处可见,它们或在田野间自由生长,或在山坡上默默绽放。那时的人们,对于枸杞的认识仅限于它可以作为围墙和篱笆的材料。在他们的庭院中,枸杞被移栽过来,形成一道独特的屏障,守护着家庭的一方小天地。
那时的枸杞,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其药用和食用价值,它们像被遗忘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在那个年代,生活节奏缓慢,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上,对于这些野生枸杞,并没有太多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枸杞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国家开始重视中药材的发展,枸杞作为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被列为国家统购统销物资。然而,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枸杞产量很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在这个时期,枸杞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农民按照传统种植方法,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些珍贵的枸杞。他们深知,这些枸杞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尽管产量有限,但每一颗枸杞都承载着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对未来的期待。
低谷与复兴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策放宽和市场经济发展,枸杞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精河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枸杞作为固沙治碱的先锋树种进行广泛种植。
在这个时期,农户们看到了枸杞产业的发展潜力,枸杞从庭院走进了农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片片绿油油的枸杞田在精河县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随着种植面积增加,枸杞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挑战。由于市场行情波动,枸杞价格时高时低,导致种植户收入不稳定。在一段时期,由于价格低迷,甚至出现了砍树的现象。
精河县托里镇李大爷一家三代种枸杞、批发零售枸杞,是老种植户,回忆起那个时期,他感慨万千。“那时候,看到枸杞市场有前景,大家都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可是,市场行情变化太快了,价格一下子跌了下来,我们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有些人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砍掉一些枸杞树,心里那个痛啊。”
为了稳定枸杞产业发展,精河县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通过资金扶持、将枸杞纳入退耕还林项目等优惠政策,引导种植户树立信心,坚持种植枸杞。
政府的资金扶持为种植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可以用这些资金购买优质种苗、改进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将枸杞纳入退耕还林项目,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也为种植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在政府引导下,种植户开始重新审视枸杞产业发展。他们意识到只有提高枸杞品质,拓展销售渠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大家纷纷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努力提高枸杞产量和质量。
高质量发展之路
进入21世纪,精河县枸杞产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精河县开始注重市场引导,鼓励种植户提高枸杞品质,拓展销售渠道。
在这个时期,精河县党委、政府加大了对枸杞产业的投入力度。他们邀请专家学者来精河县进行调研和指导,为枸杞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政府还积极组织种植户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过多年努力,精河枸杞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并获得了“中国枸杞之乡”的美誉。这个荣誉的获得,不仅仅是对精河枸杞品质的认可,更是对精河枸杞产业发展的肯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河枸杞产业更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持续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精河县在苗木繁育、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管理、精深加工等方面全面发力。
在苗木繁育方面,精河县引进了优质苗木品种。这些苗木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好等优势,可以大幅提高枸杞的种植效益。同时,精河县加强对苗木繁育的管理和监督,严把苗木质量。
在标准化种植方面,精河县制定了严格的种植标准和规范。从土壤改良、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到采摘加工,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种植户严格执行,确保了枸杞品质和安全。
在规模化管理方面,精河县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种植户们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对种植户的管理和服务,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金融支持等服务。
在精深加工方面,精河县依托地方国有企业农牧投公司和天山果业、精杞神等民营企业,对全县的枸杞产业进行品牌设计、加工烘干、创新研发和市场开拓。
在加工车间里,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让枸杞的附加值大大提升。经过锁鲜工艺处理的枸杞被精挑细选装入包装盒,不仅保留了天然的色泽和口感,还大大提高了其市场价值。一瓶80克的锁鲜枸杞在市场上可以卖到58元,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
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产业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精河县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力度,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林科院等20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研发生产出了锁鲜原浆、酒水、酵素胶囊等保健休闲产品40多种。
这些新产品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枸杞产品的种类和口味,还大大提高了其市场价值和竞争力。例如,锁鲜原浆保留了枸杞的原汁原味,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喜爱。酒水和酵素胶囊则将枸杞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
在品牌建设方面,精河县注重打造源自北纬44°中国枸杞之乡的品牌定位。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模式,成功塑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枸杞品牌形象。
在品牌宣传方面,精河县积极参加各种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和博览会,展示精河枸杞的独特魅力。同时,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精河枸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精河枸杞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产品远销巴西、印尼等多个国家。精河枸杞以其优良的品质、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产品选择,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发展向好 产业向新
随着枸杞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田间地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戈壁沙漠已变成绿油油的枸杞田。种植户忙碌在田间地头,采摘着红彤彤的枸杞果实。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王磊是托里镇枸杞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枸杞鲜果销售情况非常好,不仅价格高而且销量也很好。他笑着说:“鲜枸杞当水果卖,是我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盒装鲜果价格高,而且所有枸杞大批量采摘下来后直接被厂家收购一空。这解决了我们种植户最大的头疼事儿。”
王磊的喜悦不仅来自于枸杞的销路,还来自于他对未来的信心。他说:“现在政府对种植户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我们的种植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相信未来枸杞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强。”
同样感到高兴的还有精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王伟。他向记者介绍了枸杞的前世今生以及精河枸杞产业的发展历程。他感慨地说:“看到现在的枸杞产业如此繁荣兴旺,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欣慰。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精河县枸杞文化展厅里,王伟向游客讲述着精河枸杞的故事。他指着一张张历史照片和一件件老物件,讲述精河枸杞从自然生长到人工种植,从庭院篱笆到市场主力军的发展历程。他说:“精河枸杞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是精河县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