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70年·70人】欧龙巴依尔:爷孙三代守边情
□ 记者 陈亿文 叶·巴依尔
“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这是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护边员欧龙巴依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爷爷文化水平不高,但能说出这样简单却有深刻道理的话,让幼年的欧龙巴依尔铭记在心。
温泉县边境线中,扎勒木特乡占了一半。牧民们的家就在阿拉套山脚下,紧靠着边境。20世纪50年代,欧龙巴依尔的爷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把自家毡房安置在边境线上,一边放牧,一边守护边境。
由于常年守边、戍边,让欧龙巴依尔的爷爷成为了边境“活地图”,更是“不穿军装的边防卫士”。
1967年,欧龙巴依尔出生在阿拉套山脚下,小时候,他跟着爷爷骑马、放牧,巡边、护边。每年,牧民还没有上山放牧,欧龙巴依尔的爷爷就早早来到扎勒木特乡夏牧场;入冬前,牧民全都下山了,他才撤离。上世纪70年代,欧龙巴依尔的父亲达尔加接了年迈爷爷的班,一守就是十几年。1985年,欧龙巴依尔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边、戍边的“接力棒”。
从年少时跟着爷爷、父亲巡边守边,到18岁独自巡边守边;从步行到骑马,再到骑摩托车、开车,从石头房到住毡房,再到执勤房……爷孙三代的戍边生活也随着国家发展逐渐有了新变化,但爷孙三代巡边守边的信念却从未改变。
2017年起,欧龙巴依尔的妻子欧托哈也成了护边员,夫妻俩一同为边境站岗放哨。
达尔加常对欧龙巴依尔说:“这里是我们的家,一定要好好守护。”
以前,他不懂,现在他明白了长辈的用意,他们一定希望子承父业,守好家园。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爷爷骑着马带我一起放牧,那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搭建毡房的材料,我和爷爷就挤在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里。后来,父亲守边时,我们有了自行车和毡房。现在,我们夫妻俩有了温暖舒适的执勤房,屋外还有菜园,屋后还可以养牛、羊,骑摩托车或驾驶汽车巡边,守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龙巴依尔说。
不知不觉,欧龙巴依尔在巡边守边中已经从一位稚气的少年到近花甲之年。
与大多数护边员每月轮流执勤不同,夫妻执勤岗需要长期驻守。令欧龙巴依尔欣慰的是,妻子欧托哈非常理解这种传承,支持这种坚守。结婚后,欧托哈辞去工作,跟随欧龙巴依尔巡边守边,支持他的工作,每天为巡边的丈夫准备好食物、水等。
“以前,没水没电没煤,现在有电视、自来水,手机可以上网,条件比父辈们好很多。”欧托哈说。在夫妻二人的小屋里,房间干干净净,电视上罩着防尘布,窗台上摆着几盆花,小小的房间里透着温馨。
而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面墙架子上摆着的两排证书,红彤彤的,非常醒目,那是2023年夫妻俩被评选为“全国最美家庭”的证书,他们把它摆放在屋里的中心位置。
2019年7月,欧龙巴依尔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仪式上,他郑重承诺:“边疆是我们共同的家,成为一名党员,我会传承好爱国守边精神,讲好爱国戍边故事,带动更多牧民群众继续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平时,夫妇俩关心帮助执勤点的其他护边员,欧托哈更是护边员们的“知心大姐”。
值得一提的是,欧龙巴依尔已连续三年被博州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聘请为特聘讲解老师,为越来越多的党员讲述守边故事。如今,欧龙巴依尔夫妇本可以随女儿去乌鲁木齐市生活,但二人还是愿意继续守护边境线。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是祖祖辈辈守护的家园,只有在这里,心里才踏实。”望着执勤房小院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欧龙巴依尔坚定地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可以守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