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身边·匠人 | 张百雁:刀刻手剪镂春秋
今年53岁的张百雁是精河县剪纸协会副会长。在老一辈人的影响下,张百雁从小就迷恋上了剪纸。
说来有些无奈,顽疾缠身,成为他求职路上的绊脚石,朝花夕拾,犹如案前宣纸,红白交错,喜忧参半,生活慢慢趋于平淡,他努力挣脱平庸,拾起剪纸,用刻刀勾勒出世间百态,也刻下对人生的渴望与热爱。
斯是陋室
深秋的阿合其农场农二队雾气朦胧,晌午,巷道里行人寥寥,张百雁踏上一辆掉漆的蓝色脚蹬三轮车,开始走街串巷,几个小时后,车斗里载满了商户赠予和捡拾的纸箱、塑料瓶,他将车停靠在自家院外,把回收物沿墙根依次码放,空出一条一米多宽的走道。
张百雁在认真剪纸。
之后,他才开始真正地忙碌起来——在小院西头的屋里,安静地从事剪纸创作。这是一项琐碎又复杂的工程,他用尺子将宣纸裁出合适的尺寸,构思创造后,再用小型美工刀将铅笔绘制的轮廓和镂空处一点一点地勾勒出来,最后粘贴在背纸上。多数成副的剪纸作品,需要几天完成。
张百雁在工作室内悬挂已完成的剪纸作品。
2018年,张百雁从住了20多年的老屋,搬进50多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老屋闲置下来,但张百雁却另有打算,他将队里淘汰下来的乒乓球台摆放在老屋客厅,作为剪纸的桌案,桌案上一块2.4m*1.2m的钢化玻璃,来源于废弃门窗,配上两柄木质板凳,屋内的设施再简单不过,作为日常创作的工作室,他将墙壁上挂满过往装裱的剪纸作品,整个屋子也显得蓬荜生辉。
剪纸生涯
在一些时刻,张百雁会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和追求。
那时,张百雁在精河县职业高中学习美术,一心想成为一名教师,父母都是庄稼人,也盼望着他能出人头地。由于年幼时受过脑外伤,时而发作的癫痫,让他在求职中屡屡碰壁,无奈回到家里,开始了一手掂锄把儿,一手握剪刀的漫长日子。
张百雁在装裱剪纸作品。
在张百雁年幼时,每逢过年,母亲总买一些红纸剪一些喜字送给邻里乡亲,他坐在旁边看,一来二去,看出个大概,拿起剪刀竟剪得有模有样。队里逢年过节喜事不断,他将样式各异的大红喜字赠予亲朋好友,没想到一经贴出,谁见谁夸,他内心对剪纸愈发着迷。
青年张百雁给沿街商铺写门头大字,帮村队写标语,收入还算可观。忙碌之余,他四处收集美术、剪纸书籍和画册,边琢磨边尝试将剪与绘相结合,一副副精巧的风土人情剪纸作品应运而生。他很享受独处创作的过程,灵感从灵魂深处喷薄而出,生活的琐碎随即烟消云散。
张百雁在社区工作室内向群众传授剪纸技艺。
2008年,精河生态园建成,农场宣传办工作人员找张百雁创作生态园剪纸作品。不曾想,作品荣获县书画展“最佳创作奖”。这一“高光时刻”后,“张一剪”的美称名满四邻八乡,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创作了以精河县体育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民族团结等主题的诸多作品,好评如潮,获奖频频。
工匠精神
30°刀尖的小型美工刀握如执笔,行云流水般划破艳红的宣纸,须臾间,纸屑便干净利落地脱落。剪刻乃关键环节,技艺高下,藏在起止转折之中,张百雁丝毫不敢怠慢,左手伏案,右手执刀,聚精会神。
“用刀之法,先里再外,从左到右,由难至简。”日锻月炼,张百雁对剪刻有着独到的见解,一柄平平无奇的美工刀,在他的指缝间灵动自如,早已玩转得炉火纯青。
张百雁在剪刻作品。
张百雁习惯从日落西山开始创作,偶尔也前往社区,那有专门为他开设的工作室。
讲到作品,他热情地将悬挂着的作品一一取下,其中最惊艳的莫过于高0.65米、长11米的大型剪纸作品《清明上河图》。为庆祝自治州成立60周年,张百雁足足花费半年时间精心创作,剪纸中的人物姿势各异,形象生动,店铺、小桥、船舶等清晰明了,着实令人咂舌。
张百雁作品。
一副完整的作品并非易事,起稿、剪刻、装裱……每个环节纷繁琐碎,全由一人完成。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创作激情,状态好时能连续创作十余个小时。
年过半百,剪纸成为张百雁生命的一部分,早已融入血液之中。聊起这个行当的未来,他变得沉默,目光投向窗外,轻声吟唱苏东坡的两句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文:段吉祥
图、视频:于苏甫·艾尼、楠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