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身边·匠人 | 碧仙·马汗:用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
初冬时节,走进博乐市阿热勒托海牧场碧鑫商店,花毡子、花被子、绣花枕套等哈萨克族刺绣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有的作品绣着竞相开放的花儿,犹如春天里的草原,山花烂漫,万紫千红;有的则呈现了以牛角为元素的花纹,特色鲜明,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这些作品都是由该场托布里哈提村村民碧仙·马汗所绣,她手指灵巧,多年如一日坚持发展刺绣技艺,用一针一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碧仙缝纫刺绣产品
以前,在广袤的草原上,哈萨克族牧民当中总有几名刺绣能手,可以缝制挂毯、花毡和家用茶袋、桌布、壶垫等小件,实用又好看,是放在毡房里的靓丽装饰品;所绣图案与草原生活密切相关,有羊角牛角、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构图多采用连环对称形式,构思巧妙、绣艺精湛,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碧仙在布料上画图案
碧仙回忆,她的外婆和母亲是附近群众熟知的刺绣能手。她们耐心劳作,精心缝制,耳濡目染对碧仙影响非常之深。
从小,碧仙就勤快踏实又好学,在不断观察和尝试后,她学会了刺绣手艺;上初中时,甚至还独立完成了姑姑和姨姨等亲戚出嫁所需的刺绣用品。
碧仙在穿线
2000年夏季,碧仙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想到家境困难,她做出了人生的一个艰难决定:放弃学业,帮助父母扛起生活重担。她默默把录取通知书藏在了箱底,把悲伤深藏心底。她说:“那时家里很困难,我有3个妹妹,所以不想再增加家庭负担。现在回想也挺后悔的,还好有刺绣这门手艺。”
到了冬天,碧仙慌了!高中毕业后,除了干家务,整天待在家里,这不还是负担吗?她鼓足勇气问父母要了1000元,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在家缝制靠枕、被褥等布绣、毡绣赚钱。每逢集市,她就骑着三轮车将绣好的花毡拿去卖。她说:“我绣的花毡很畅销,不断有顾客预订,刺绣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从此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碧仙向婆婆学习刺绣技艺
后来,碧仙成家并有了两个孩子,有那么几年,她无暇顾及喜欢的事业。但是家里没有耕地,牲畜少,丈夫做牲畜生意所得的收益并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为了增加收入,2015年,她走进阿热勒托海牧场党委寻求帮助,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当时,场党委正好在组织农牧区妇女前往昌吉木垒学习刺绣技艺,她利用近1个月的时间,学习了哈萨克族刺绣的技艺、多种花纹的画法,和刺绣合作社的经营方式等内容。回到家后,她一边反复练习刺绣技术,一边在家接单,结合客户需求,在传统花样里锦上添花。
碧仙拍摄刺绣产品发给客户选购
经过几年的打拼,碧仙积攒了一点积蓄,但不足以创业。2017年,博州税务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关注到她有一技之长,还勤奋,决定“扶上马送一程”:帮她在场部租了一间200平方米的商铺,依托项目资金提供了缝纫机、装裱机等设备;全程指导她成立了“思美尔刺绣合作社”,并代办了相关手续;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确保合作社可以正常运转。
碧仙在合作社展销中心整理刺绣作品
托布里哈提村党支部书记肯尼斯江·斯兰巴依说:“‘思美尔’这个名字还是我起的,是‘巧手’的意思。碧仙比较勤奋,所以事业发展得也不错。”
如今,42岁的碧仙经营着思美尔刺绣合作社和碧鑫商店,主要制作传统刺绣装饰品,订单不仅遍布全州各地,还有来自昌吉、伊犁等地的订单,每月收入5000余元,其中成套制作的嫁妆所需的刺绣品最热销。今年以来,她已绣制了10多名新娘的嫁妆,每套售卖1万元左右。
顾客选购碧仙制作的刺绣产品
以前,哈萨克族姑娘在出嫁前,会亲手缝制枕套、被套等生活必需品上的刺绣。一针一线在她们手中穿梭,“绣”出对新生活的期待。碧仙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都选择私人订制。我根据客户需求,缝制布绣、毡绣,现在的刺绣作品大多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结合。我的作品能够进入新人家庭,很有意义,也很甜蜜。”
碧仙的订单越来越多,得益于技艺的提升和有效的“宣传推广”。近年来,博州文化馆等部门单位组织传承人赴湖北、贵州和疆内乌鲁木齐市等地学习刺绣技艺的同时,组织文化能人参加博州举办的旅游节等活动,搭建平台展示作品。另一方面,碧仙借助微信、抖音等媒介,广泛宣传原创作品,接到了一笔笔订单,还有拜师学艺的徒弟。近年来,她培养了20多个徒弟,已有4人自己开店。
碧仙给徒弟传授哈萨克族刺绣技艺
古力努尔·莫开是个家庭主妇,今年跟着碧仙学习了刺绣技艺,她说:“为了增加收入,我经常打零工,到处跑。学习刺绣技艺后,我可以在家里接订单,既可以挣钱又方便照顾家庭。”
时光荏苒,碧仙将哈萨克族刺绣文化不断印刻在时间的齿轮上,用一针一线绣出美好生活。她的刺绣作品中满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致又质朴;她的故事,充满了各级党员干部的人民情怀,暖心又充满正能量。
文:库来西、英可儿
图、视频:于苏甫·艾尼、楠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