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身边·匠人 | 李开河:镜头所及 心之所向
初见他,是在博乐市九公里的“牛羊巴扎”。大高个、皮肤黝黑,身着一件墨绿色摄影马甲,手端一台索尼A7微单相机,游走在巴扎里,时不时地会拍照记录,也会和讨价还价的人群调侃几句,他马甲背后“博州摄影家协会”的红色字样十分显眼。
他叫李开河,出生在巴里坤,是博乐市一名个体工商户。1981年,18岁的他参军来到博乐市,在部队担任了4年通讯员,经常会拍照片、写稿件。那时用的是胶片相机,虽然忘记了相机的品牌和型号,但他对那时在暗房冲洗照片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一卷120胶卷能拍16张底片,每次按快门李开河都要仔细考虑,生怕拍坏一张。为了方便,他学会了冲胶卷、印照片,还做了一个电子定时曝光箱。没有专门暗室,他就在灯泡上罩上红色塑料袋。买好显影粉、定影粉和相纸,调好显影液、定影液,再到印照片,曝光、显影、定影,整个流程一丝不苟。没有上光机,他就把定影后清洗好的照片正面贴在窗户玻璃上进行土法上光。就这样,在昏暗的红色灯光下,一忙就是整个通宵。
退役后,李开河选择继续留在博乐市,在一家印刷厂工作。后来,他开了一家印刷厂,自己当起小老板。
“自当兵时起,我就与摄影结缘,退伍后虽然成天与印刷机和纸张打交道,但我心里一直有个摄影梦。很遗憾没能早些重拾相机。”李开河说。
人无癖、则无趣。2015年,李开河觉得工作和生活都已步入正轨,是时候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说干就干,他先后花费10余万元,购置了一整套专业摄影设备。自此,原本单调的工作、生活,开始充满色彩,用时下最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我的快乐回来了”。
“家人很支持我,在摄影上不管花多少钱从不埋怨。因为时常进山里拍摄,家人对我嘱咐最多的就是平安归来。”李开河说。
此后,只要一有空,李开河就会背着相机在各地转悠,用镜头记录生活。他加入州摄影家协会,成为协会副主席,时常带着会员跋山涉水,用镜头记录博州山川美景和野生动物。
别看李开河已到花甲之年,但劲头却不输年轻人。他说:“每次出门拍摄,头天晚上就激动得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如果碰到野生动物该怎么拍。”
摄影着实是一门让人上瘾的学问,热爱他的人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
一次,李开河和宋长军等摄影爱好者一同前往赛里木湖山区,捕捉北山羊的身影。到达了山顶后,大家沉浸在美景中,边走边拍,竟然走散了。
山中的天气就像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约莫过了一个小时,山顶就被浓雾包围了。由于拍摄过于专注,李开河忘记了山中手机没有信号的事情,离群太远,又加上大雾天气认不得方向,他迷路了。
“那会儿着实有些害怕,找不着方向,还联系不到队友,只能埋头往前走。”
崎岖的山路和紧绷着的神经,对于上了岁数的李开河来说是不小的考验。他凭着经验,认准一个方向埋头走下去。他背着十余公斤的设备,衣服被汗水浸透,累了就坐在大石头上休息会儿,还好身上带有准备好的食物和水。就这样,走走停停,约莫走了6个多小时,他终于遇见了一户牧民家,借用有信号的手机,联系到好友才走出迷途。
像这样的事情,李开河碰到过许多次,但依旧不能阻止他对摄影的热情。
李开河说,要对生命和自然保持至臻的敬畏,要多看、多学,脚踏实地打磨决心和毅力,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这是他几十年来一直秉承的信念。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李开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码摄影后期技术成为现代摄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离开印刷厂20余年,虽然他很少接触电脑,甚至连打字都很困难,但是为了系统学习摄影后期技术,他专门购买了一台专业台式电脑,并下载了相关软件,潜心研究。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无论是青年、盛年还是暮年,虽然时间会记录年龄的数字,但是人生不应该被这个数字限制。正如李开河所做的那样,50多岁才开始学习摄影的后期制作,这是他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是他对终身学习的诠释。
李开河说:“也许在摄影的道路上,我走得不够快,但我会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
文:楠登
图、视频:于苏甫·艾尼、楠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