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天山时评丨“共下一盘棋”,治理“各扫门前雪”
张磊
“大风一起,两头着急;电话打爆,各有一套。”这曾是百里风区极端天气下的真实写照。过去由于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在应对极端天气时往往各自为政,致使同一条路上,一个市封了路,另一个市却还照常通行;一边预警信号连发,另一边应急响应迟迟未动。信息隔阂、步调参差、标准不一,“各扫门前雪”的治理困局,让横跨两地的风区公路长期存在安全隐患。
如今,这一僵局正在被打破。日前,《哈密市百里风区公路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规定》与《吐鲁番市百里风区公路极端天气防范应对规定》经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查批准,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这是全疆首次采用区域协同立法模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风区公路安全撑起一把“共治之伞”,不仅破解了长期困扰风区交通安全难题,更树立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法治样本,为全疆区域协同立法开辟了新路径。
新疆幅员辽阔,这样的治理难题并不罕见。无论是沙漠河流,还是跨越南北疆的公路,或是大气环境整治,一旦涉及多地共管,就容易陷入“谁都管、谁都不全管”的尴尬,如出现预警发布不同步、救援力量难统筹、管理标准有差异等情况,最终演变成责任模糊地带。
破题的关键,在于以法治合力破除行政壁垒。此次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推动下,两地人大常委会打破常规,建立起协同立法工作机制。从共享监测预警信息,到启动应急响应联动,再到设立联合指挥机构,一系列制度设计环环相扣,真正实现了“两地事、一盘棋”。
这场变革背后,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023年新修改的立法法正式确立“区域协同立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赋予地方破解协同难题的法律利器。放眼全国,近年来,从川陕甘开展协同立法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到湘赣流域协同立法解决两省交界水域污染问题,再到沪苏浙皖科技创新协同立法打造国际科技创新高地……这些成功经验为哈密和吐鲁番开展区域协同立法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两地协同立法充分考虑了百里风区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和两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坚持全局统筹,又尊重地方实际;既破解当前难题,又着眼长远发展,以“1+1>2”的效果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新疆有立法权的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然,区域协同立法在新疆仍是新生事物,需要不断完善。未来在构建更加制度化的程序体系、明确协同立法的效力范围、加强执法协同与统一执法标准等方面还可持续深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后评估机制,对立法效果进行持续跟踪,确保立法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颗“法治石子”激起的涟漪,必将从百里风区扩散至全疆乃至全国更广阔的社会治理中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出“新疆经验”与“法治方案”。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