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她把“团结”种进孩子们心里——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佟淑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在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佟淑梅的身影早已成为一道熟悉的风景:清晨陪京剧社团学生练声开嗓,课间在走廊听学生分享心事,夜晚伏案打磨德育方案至深夜。自2003年踏上讲台,她深耕教育一线22载、坚守德育阵地18年,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用爱心与智慧谱写了一曲育人成才、团结共进的暖心乐章。

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教师佟淑梅。受访者供图
“学好国家通用语言,不仅能帮孩子打开知识大门,更能让各民族孩子的心贴得更近。”作为语文教师,佟淑梅深知语言的桥梁作用。2018年,接到新疆专用语文同步练习册编写任务后,她将“打破课本与生活脱节、融入民族团结内涵”作为核心目标。
为收集鲜活素材,寒冬腊月,她先后走进伊犁、喀什、阿克苏等地20多所学校调研。在阿勒泰地区一所乡村学校,学生一句“佟老师,课本里能不能讲讲我们自己的故事”,让她更加坚定编一本“有生活、有温度、有团结”练习册的决心。调研期间,她白天泡在课堂收集师生反馈,晚上熬夜整理素材,还特意走进牧民毡房、乡村集市,记录下“沾泥土、冒热气”的民族团结日常故事。
“这些身边事能让学生明白,民族团结不是口号,而是日常互帮互助。”佟淑梅说。后来,这套练习册在全疆投入使用,迅速成为师生口中的“教学宝典”。她还多次赴南北疆开展讲座,用“典故讲诗词”点燃学生兴趣。学生玛合巴丽·阿尔根在她的引导下爱上古诗词,并在全校朗诵会上精彩演绎《将进酒》,“佟老师让我知道,古诗词里藏着我们的文化根脉。”玛合巴丽说。
作为学校德育科长,佟淑梅时刻关注全校1800余名学生的成长,暖心举动藏在每个细微处。
有生病的孩子不能吃含糖零食,每次班级零食分享会都默默独坐角落。佟淑梅知道后,先悄悄嘱托学生带无糖零食与他“换零食”,后又设计“废品换惊喜”活动,组织学生们一起收废品换钱买无糖零食、文具共分享。“既能培养劳动习惯,又能保护孩子自尊心,还能让大家在合作中拉近距离。”佟淑梅说。
面对国家通用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佟淑梅倾尽全力。2012年,学生阿尔深·居马洪入学时,国家通用语言仅及格且不敢开口。她随即让儿子与阿尔深结“学习对子”,每日放学后陪读课文、练口语,玩成语接龙,送学习笔记。三年后,阿尔深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跃至优秀,毕业时哽咽道:“您教我说话做题,更让我知道,不管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要让孩子们在感受中华文化魅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基于这一理念,佟淑梅牵头举办系列特色德育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各民族学生的纽带。
2022年学校成立京剧社团,佟淑梅主动担任“陪练员”。每天清晨,她准时出现在操场,陪学生跑步练气、纠正身段。学生谢依达·阿依达尔刚入社时,因训练艰苦多次想放弃,佟淑梅鼓励她:“京剧是‘国粹’,你看那些‘刀马旦’,既勇敢又有力量,跟你一样棒。”受此鼓舞,谢依达咬牙坚持,一个月后,她和20名同学演绎的《刀马旦》惊艳亮相,一招一式尽显戏曲神韵。
佟淑梅还积极推动学校常态化开展传统艺术体验、特色手工制作、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德育活动。学生在互动参与中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指导老师阿尔达克·喀开西感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技能,更懂得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谛。”
22年教学生涯,佟淑梅多次被评为乌鲁木齐市优秀班主任、市骨干教师,近日,她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如今,她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有的投身乡村振兴,都在传递团结力量。而她依然坚守讲台,用粉笔书写初心,用爱心守护成长,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绽放。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