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丨阿勒泰地区:打造边疆治理新样本
7月29日,青河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携手边境“石榴籽”志愿服务队,赴热勒托别镇牧区开展纠纷调解工作。 受访单位供图
石榴云/新疆法治报记者 齐琪 通讯员 李慧玲
仲夏时节,新晋网红公路阿禾公路上,观光车辆络绎不绝。数据显示,自6月30日开通至7月14日,阿禾公路已累计吸引超22万名游客。沿线的边境警务站应需而变,化身旅游警务服务驿站,为游客提供线路咨询、充电补能、救助救援等多种服务。
将警务与旅游服务、群众服务相结合,是阿勒泰地区边疆治理的日常。
阿勒泰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三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7公里,占全疆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道大题,阿勒泰地区以党建引领为解题“秘钥”,凝聚党政军警兵民合力,牢牢守好祖国最西北战略屏障。
政治引领固边关
边境牧区群众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点多、线长、面广”是阿勒泰地区边境线的特点,更是边境治理难题。如何破题?阿勒泰地区探索形成“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兵团作协防、民众为基础”的治边格局。
7月25日,在哈巴河县库勒拜镇的边境管理联席会议上,镇党建办、综治中心、派出所、牧办、草原站、林管站等多部门代表齐聚一堂,分析夏季边境管理形势,明确服务牧民具体事宜。
像这样的联席会议,阿勒泰地区各乡镇每月都会召开。“通过联席会议,我们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边境管理会更有方向、有力度、见成效。”哈巴河县库勒拜镇党委书记高翔说。
阿勒泰地区构建“县(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议事协调机制+乡(镇)党委+边境一线临时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组建66个边境一线临时党支部,选树628户党员中心户,常态化推动5700余名党员干部服务在一线,在边境一线构筑“红色矩阵”。
为充分宣扬和传承红色护边精神,阿勒泰地区还投入专项资金,建成7个护边员培训基地,分批分期组织护边员重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护边员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学唱爱国主义歌曲,畅谈党的成长岁月,追忆党的光辉历程;培育吸纳优秀护边员向党组织靠拢;定时组织护边员开展爱国爱党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激发护边员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与决心。
一系列举措,致力于让每一名党员成为“红色矩阵”中的一面旗帜,每一名护边员成为边境线上“流动的界碑”。
阿勒泰市探索建立边境党员积分制管理制度,为边境牧民党员量身定制巡逻防控、政策宣传、纠纷调处、文明劝导等8类服务岗位,推动边境牧民党员从“无责”向“有责”转变,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作风优良、能力突出的高素质护边党员队伍。
青河县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深化“党建+惠民日+送学”机制,将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援疆专家义诊、汽车维修等服务事项送到边远牧区,在常态化“惠民日”服务中嵌入“毡房课堂”“流动教学点”,为强边固防与兴边富民注入动能。
“各县市都推出一系列有效措施,组织边境一线临时党支部(党小组)与驻地部队、林管、联检单位等部门党组织常态化联建联动,将村民小组、边境牧办、便民警务站打造为‘红色战斗堡垒’,推动边境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边境治理格局。”阿勒泰地区边防事务中心主任田兵说。
哈巴河县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师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受访单位供图
多元共治稳边疆
7月20日,“冬不拉调解法”规范化建设论证会在福海县人民法院喀拉玛盖人民法庭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为“冬不拉调解法”的进一步规范“把脉定向”。
“冬不拉调解法”将哈萨克族传统民俗与司法办案巧妙融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释法明理,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冬不拉调解室”也搬进了福海县综治中心,为涉牧纠纷的妥善化解助力。
像福海县一样,阿勒泰地区各县市综治中心都总结出独具特色的调解法、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新时代“枫桥经验”赋予边疆特色。
哈巴河县综治中心建立矛盾纠纷化解牧区跟办、复杂联办、疑难约办、问责督办“四办”工作法,并引进专业心理服务团队,将心理疏导纳入纠纷调解的必要环节。
阿勒泰市综治中心探索“1+5+N”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打造“双库双团队”服务体系:整合法官、民警组建“金牌调解员库”,遴选各行业领域精英成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以“点单式”精准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富蕴县综治中心完善纠纷调解闭环管理模式,建立纠纷“二次调解回访机制”,对首次未化解彻底的纠纷进行二次分流调处,通过“一次调解+二次分流+动态跟进+回访反馈”的模式,提升纠纷化解的彻底性和群众满意度。
布尔津县综治中心依托山东照岳(布尔津)律师事务所,与山东本部律所联合搭建了“津城E家、智慧律所”线上调解平台,该所9名法律专家团队可为布尔津县群众提供民事、商事、刑事、金融等领域的专业化在线咨询、调解服务。
阿勒泰地区还创新推动乡(镇)综治中心功能向边境一线延伸,组织法律顾问、边境警务站等力量组建边境调解队伍;运用 “牧道法庭”“毡房说事点” 等载体,抓牢矛盾预警防范、风险评估、排查化解、定期回访四个关键环节,实现纠纷“就地解”,矛盾 “零上交”。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勒泰边境管理支队凯尔斯依尔边境旅游警务驿站成为阿和公路旁游客休憩、打卡地。 受访单位供图
暖心服务安民心
边疆治理,最终落脚点是服务民生。
牧民随季节转场,流动性大,服务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如何为牧民做好服务?富蕴县杜热镇铁斯甫阿坎村石榴籽服务站推出牧区“三办”工作法,在夏牧场由村干部轮流坐班代办,转场途中依托18个党员中心户跟办,在冬牧场推行片区集中约办。办理事项包括开具各类证明、办理保险、医疗服务、调解纠纷等。铁斯甫阿坎村党支部书记道吾列提·毛勒提别克一语概括:“牧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设立“石榴籽”服务站,采取“总站+分站”模式,在县市牧办设立7个服务总站,依托乡镇牧办、边境警务站等场所设立143个服务分站。
这些服务站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配套小澡堂、小厨房等服务设施,为转场牧民提供休憩、医疗、理发、购物等10项服务。
阿勒泰地区各乡镇还定期组织各支力量开展“边境一线集中惠民日”活动,包括联合主题党日、联合巡逻、医疗救助、文艺巡演等。
布尔津县窝依莫克镇牧民阿克力·特列克常年辗转转场,对这些年的变化有切身体会。“以前转场路上,刮风下雨都只能挺着,现在转场有地方住、有民警帮忙,暖心又安心。”阿克力说。
阿勒泰地区还推动司法服务向边境延伸。
7月7日,吉木乃县人民法院喀尔交人民法庭的法官们驱车292公里,赶到阿拉力夏牧场开展巡回审判,现场成功调解了5起纠纷,涉及的都是牧民们最关心的事儿:草原生态补助款发放、饲养动物侵权、牲畜买卖合同、代牧合同纠纷。
在阿勒泰地区各县市,牧区巡回法庭成为流动的司法服务站,法官骑着马巡回办案,在毡房里调解纠纷,在牧场上开庭审判,牧民在哪里,法庭就开到哪里,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的 “最后一公里”,也打通了强边固防的“最后一公里”。
从党建引领“秘钥”到“石榴籽”服务站,从“党员中心户”到“牧道法庭”,阿勒泰的边疆治理实践如星火燎原,点亮了万里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