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我的新疆故事丨那一碗井水,那一个瓜
姚成永
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我已生活了整整六十个春秋,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如今83岁的老人,亲历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回望过往岁月,最令我魂牵梦萦、心潮澎湃的,是与各民族同胞休戚与共、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这份情缘的种子,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抵哈密市伊州区南湖乡时便已悄然播下。
姚成永近照。图片由本人提供
那是一个酷热的八月天,我从哈密市徒步返回南湖乡,饥渴交迫之际,无奈敲开路边一户人家。开门的是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中年妇女,她见我汗流浃背、面容疲惫,立刻取出长颈水葫芦和茶碗,为我斟上清凉甘甜的井水解渴。随后,她又掰开香喷喷的馕让我充饥,并麻利地切好哈密瓜递到我手上。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我唯有竖起大拇指表达心意。临别时,她执意让我带上一个馕和一个瓜。在那个年代,哈密瓜于我而言如同传说中的“贡品”。归途中,我忍不住吃完了整个瓜,甚至连瓜皮都舍不得丢弃。那一刻,新疆人民的善良、淳朴与好客,便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成为一生最温暖的底色。
后来,我定居南湖,开始了面朝黄沙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远离故土,孤寂难免。最早向我伸出温暖之手的,是一对慈祥的回族大爷和大娘,他们待我如子,教我为人处世之道,让我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感受到家的温情。我帮他们分担农活,与他们的子女情同手足。这份情谊在我成家立业后依然绵延,直至今日,代代相传。
岁月的年轮推动着南湖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哈密瓜的特色种植区。当年那位热情接待我的妇女,是花园乡八大队一小队哈克的妻子。哈克身怀编织手艺,每到秋季便来我们生产队割取柳条编织簸箕。我常帮他割条、装车。他有时会赠我精巧的编织品,我再转赠邻里,分享这份情谊。后来有了自行车,我往返哈密时总在他家歇脚,互赠礼物,情谊日笃,亲如一家。哈克老人虽已故去,但我与他的后代至今仍亲密往来,情意不绝。
花园乡八大队的艾米都·杰力力心灵手巧,会电焊、打铁、榨油,是位多面手,他常来我家串门,成了常客。那时我的孩子尚幼,每年哈密瓜销售时节,艾米都总会开着自家的拖拉机来帮我犁地,还带着他的儿子一起帮我卖瓜。肩挑背扛卖瓜是件苦差事,但有了他们父子俩的鼎力相助,我的瓜总能及时售罄。
花园乡九大队的卡德家境清贫,是我的忘年交。当种植哈密瓜效益提升后,他想扩大却苦于缺乏资金和技术。每年开春,他都会来找我帮忙贷款几千元。那时贷款手续繁琐,需要担保人,但我每次都欣然应允,而他也恪守信用,秋后总能如期还清。技术上我更是毫无保留,只要他地里遇到难题,我定会放下手里的活计,骑上自行车赶去帮忙。有一年春天,他又来找我,希望能帮忙弄些新品种瓜种,并垫付种子和工具的费用。基于多年建立的信任,我二话没说就借给了他,连欠条都没要。万万没想到,两天后竟传来噩耗:卡德不幸遭遇车祸身亡!我含泪前去吊唁。秋收后,卡德的妻子早然木收齐邻居的瓜种款,如数送到我手中,一再感谢我的信任。两年后她女儿出嫁,特意告诉我。我前去贺喜时,亲友们都称赞我是他们难得的好朋友。后来我有亲戚从家乡来探亲,早然木热情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临别还硬塞给我一箱鲜甜的红枣。
我儿子的成长也浸润着这份深厚的民族情谊。当年帮助我的回族大爷大娘的儿子儿媳,在我儿子去哈密参加高考需要安顿食宿时,再次伸出援手,让我儿子住在家里,悉心照料。
姚成永(一排左一)参加公益活动。图片由本人提供
六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党的培养下,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深知,这一切离不开党的恩情,也离不开各民族兄弟的倾力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铭记的初心。至今,我仍义务担任草根宣讲员和人民调解员,宣讲党的好政策,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我的作品还曾荣获“我身边脱贫攻坚故事”大赛一等奖。
如今,虽年逾八旬,我身体尚算硬朗。雪后清扫公厕门前的积雪,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这些都是我力所能及且甘之如饴的小事。只要生命不息,我为民族团结、为社区和谐贡献余热的脚步就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