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我的援疆教学“逆袭记”
□ 叶爱珍
我是一名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的援疆教师。2024年,怀揣着教育理想,我来到博乐市高级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高三年级任教。在这里,我肩负双重使命:既要承担优秀班级高三(7)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又要接手全校文科班中数学成绩垫底的班级——高三(14)班。这段经历,最终沉淀为我援疆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
刚接手高三(14)班,第一次月考成绩便给了我沉重一击,32分的平均分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最初的热忱,几乎让我当场崩溃。后续几次考试,这个班与其他文科班级的分差最大时竟到18分。我开始反思,打破自己在武汉20余年的教学惯性。这一年的摸爬滚打,让我总结出一套关于课堂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实践指南,其核心不是教得更快、更好,而是重建情感联结、重塑学习价值、重构课堂体验。
我首先想通了关键问题:32分的平均分,根源绝非学生“笨”,而是教与学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这道鸿沟里,藏着三大症结。其一是“恐惧先行”,数学被描绘成冰冷艰涩的高墙,学生未学先怯。不少低分的学生考试全靠蒙,到了高三更是直接放弃,几乎把精力都投入语文、英语、文综等学科。
针对这一症结,我第一步是与学生在情感上“破冰”。我托人从武汉寄来矮子馅饼、樱花饼,还亲手做红薯丸子、山药椰蓉饼,每次做100个分给全班学生,笑着对他们说:“吃了我的武汉小吃,下次数学定能考100分。”有位女学生吃完红薯丸子,拉着我追问做法,说要让妈妈学着做,末了还补一句:“老师,我下次数学保证考高点。”这份因美食而生的默契,悄悄化解了学生对数学的抵触,他们不再轻易放弃这门课了。
稳住学生的心态后,我开始为他们搭建知识“阶梯”。我放弃了常规的高三复习节奏,从课本最基础的内容重新学起:集合、复数、简单不等式、排列组合……这些独立成章的知识点,能让学生快速尝到进步的甜头。分数慢慢上来,学习兴趣便随之萌生。我还经常用钥匙串、卡通人物卡片等小礼物鼓励他们,陪着这群孩子在数学路上前行。
第二个症结是课堂太“正经”,以往的课堂一上来就是定义、定理、证明三连击,学生提不起劲。我的对策是“先有趣,再有用”。
讲数列时,我要么讲“国王棋盘放麦子”的故事,要么自嘲:“当年我学数列,总想用公式算下次考试分数,结果越算越慌。”学生们哄堂大笑,师生间的距离瞬间拉近。讲函数单调性时,我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展示气温变化图、股票涨跌图,甚至拿出某位同学一学期的数学成绩波动图,问:“哪段时间分数在涨?哪段时间在跌?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引导学生们用数学语言精准定义,知识就成了他们自己发现的,而非我灌输的。
第三个症结是课堂“安全感缺失”,学生怕答错被批评,索性沉默。我彻底改变态度,当学生回答有误时,我会说:“这个思路很有趣,咱们一起验证是否适用?”我还常请进步明显的学生上台讲课,在掌声中,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飞速提升。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高三(14)班的数学平均分从32分跃升至65分。看着学生们惊喜的眼神,我心中涌起最真切的幸福和满足。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教育的本质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无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天才,但能通过有趣的讲解、真诚的鼓励,让他们愿意尝试改变、相信自我。愿每一位教育者都做“点火的人”,既点亮学生的分数进步之路,更照亮他们通往未来的路。
(作者系湖北省援疆人才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萨日娜整理)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