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风沙线上种春天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精河县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治沙新路径。
十月的精河县林草局良种繁育基地,依然绿意葱茏。秋日暖阳下,杨树、榆树、红柳等各类苗木舒展枝叶,焕发着勃勃生机。
正值秋季植树关键期,阿依坦·阿不都卡德俯身轻抚幼苗根系,仔细检查它们的饱满度与木质化程度。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苗是根本。”他语气坚定。

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一代代精河人接力奋斗,在沙海中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精河县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边缘,是北疆防沙治沙的前沿阵地,全县沙化土地约占县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以来,一代代精河人接力奋斗,在沙海中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精河县林业和草原保护服务中心绿化办主任阿依坦·阿不都卡德,正是这场“绿色持久战”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梭梭林的根系,正在沙地下悄悄织网。
1992年,从新疆城市建设学校园林专业毕业后,他进入精河县试验苗圃工作,从此与树木结缘。3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植树造林技术,将全部心血倾注于这片土地。
“精河县位于阿拉套山风口线上,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一刮风就漫天黄土,眼都睁不开。”阿依坦回忆。

精河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枸杞地,阿依坦查看枸杞挂果情况。
2003年,阿依坦担任八家户农场林业工作站站长,正值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工程全面铺开。为摸清沙地、戈壁地实际情况,他和同事天不亮就揣着馕出发,骑着摩托车在颠簸的土路上穿行。扬起的尘土像黄色幕布,常常将他们裹成“土人”。
在随后的工作中,阿依坦深入参与林地调查、林业技术推广和纠纷调解,带头组织大家植树造林。他忙得忘记了时间,心里只有那片亟待染绿的沙地。

阿依坦在苗木基地指导种植户剪枝。
耕耘终见成效。到2010年春天,八家户农场人工林面积从1.38万亩增至2.13万亩,由枸杞经济林和农田防护林共同构筑的7500亩新绿,像一道绿色屏障,将风沙牢牢挡在农田之外。
33年来,阿依坦的岗位几经变动,却始终与“防沙治沙”紧密相连。

阿依坦和同事讨论秋季区域植树方案。
他四处奔走引进新苗木,在试验田里反复筛选,只为找到最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他手把手教农牧民科学种树,将自己的“独家秘籍”倾囊相授;他定期深入造林地,像照顾孩子一样监测每棵树的生长,对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走,去看看我们的‘绿色屏障’。”阿依坦带着我们驶向乌兰旦达盖沙漠。车窗外,渐渐呈现出连片的沙漠。
这片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的沙漠,在精河县境内面积达20万亩。由于南靠天山、北临阿拉山口大风口,历史上每当大风起时,漫天黄沙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

阿依坦与林业干部在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和哈夏南村指导病虫害防治。
经过多年治理,这片荒漠渐渐有了生机。“你看那边是蛋白桑,这里都是梭梭林。”阿依坦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沙漠中,一片片梭梭林顽强生长,展现出不屈的生命力。阿依坦蹲下身,轻轻扒开梭梭根部的沙土,露出了密密麻麻的根须:“别小看它们,根系在地下能延伸好几米,像一张大网紧紧抓住沙土,是真正的‘固沙卫士’。”阿依坦说。
面对早期人工种植成活率不高的困境,阿依坦和同事们探索改用飞播造林,效果立竿见影。
“你看这些小苗,都是飞播后自然生长的,比人工移栽强多了。”他指着一片刚吐嫩芽的梭梭林说。

阿依坦和同事在乌兰旦达盖沙漠查看梭梭林长势。
从人工栽种到飞播造林,阿依坦始终在探索更科学、更高效的治沙之路。
离开沙漠,来到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的枸杞地,10余名村民正忙着采摘鲜红的枸杞果。种植户马爱国4年前在这里种下30亩枸杞,效益可观。林业部门和枸杞研发中心的技术员经常上门指导修剪、施肥,成熟的枸杞直接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销路不愁。
“这不正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体现吗?”阿依坦感慨道,“作为精河县防沙治沙工作的见证者,30多年来,我亲眼看着绿意渐浓,风沙渐止,环境越来越好。我们每多栽活一棵树,风沙就会减弱一分。”
如今,精河县每年都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与义务植树。目前,精河县防沙治沙造林面积近20万亩。
阿依坦和无数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在风沙未歇之处,正用双手种下一个又一个春天。
(本版文图:记者田悦、库来西、于苏甫·艾尼、楠登、王敦生、孜丽亚尔·居来提)
新闻解读>>>
“沙退绿进、绿进民富”的双赢实践
精河县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精河县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治沙新路径。这片曾经被风沙威胁的土地,正以其系统性治理、科学化施策与产业化的治沙思路,不仅让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至10%,更构建起生态稳固、经济增效的绿洲发展新格局,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精河样本”。
责任闭环:“口号治沙”到“行动治沙”
在治沙攻坚中,通过建立“责任书+年度考核”双重约束机制,构建起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责任链条。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14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正是得益于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聚焦项目建设、生态修复等核心任务,形成“自上而下”的责任闭环,确保了治沙工程从规划图转化为施工图。
全民共治:构建生命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动员
创新运用“节点宣传+典型引领”双轮驱动模式,在植树节、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传播,使生态意识实现从“入眼”到“入心”的跨越。同时,通过选树林草中心、赵玉玲等先进典型,将抽象的治沙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人和事,形成“干部谋划、群众参与、全民守护”的治理新生态。
产业治沙: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严守生态红线,强产业谋长效,是精河县治沙的关键密码。一方面,将资源保护与治沙固沙并重,严格监管企业环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打击破坏沙区生态行为,筑牢生态“防护网”。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治沙+产业”融合路径,规模化发展枸杞、蛋白桑等干旱作物,形成10余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培育10余家沙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将黑山头十万亩防沙治沙工程与木特塔尔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有机结合,探索生态旅游新业态,推动融合发展。
“精河样本”的核心突破,在于跳出了“为治沙而治沙”的传统思路,通过制度创新、社会动员和产业融合等方式,构建起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可持续治理体系。其“绿进民富”的实践表明,在生态相对较弱地区,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这为我国乃至全球同类地区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如今,防风阻沙带、农田林网、生态经济林有机融合,既守住了绿洲生态安全,又让群众在沙产业中获得实惠,真正实现了“沙退绿进、绿进民富”的双赢。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