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祝福新疆更美好】阿里翁白新村的“新生”
□ 记者 王腊梅
从博乐市区向西出发,乘车大约5分钟,穿过一片树林,便进入了阿里翁白新村的地界。这个蒙古语意为“公家的房子”的古老村落,静静依偎在博尔塔拉河畔,已走过1400余年的岁月。
土路矮墙、驴车水井已成为过去,现在的村庄是周道如砥的柏油马路、郁郁葱葱的树木、绘满民俗的墙面和各式商铺,阿里翁白新村已在悄无声息中旧貌换新颜。
从“雨天两脚泥”到“周道如砥通万家”
“以前出门是土路,遇到下雨天,鞋子陷在泥里都拔不出来。”村民依沙江·阿皮孜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记忆。那时的阿里翁白新村,与外界相连的是尘土飞扬的土路,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常态。
如今,阿里翁白新村乘着博州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东风,积极争取资金,彻底改造村庄道路。总长度达数公里的“黑色缎带”,不仅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更与博乐市西外环紧密相连,将古村与现代化城市便捷地融为一体。
从“土墙木门”到“特色民宿与网红店”
53岁的刘桂平是土生土长的阿里翁白新村人,见证了家园的巨变,她说:“以前都是土打的院墙,木头大门,赶毛驴车,自己打井喝水。哪能想到现在变得这么好!”
村里大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庭院美化,引导村民将庭院不仅视为生活空间,更是发展的“金饭碗”。村民们纷纷动手,清理杂物、种植花卉,装扮家园。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将闲置的后院和房屋精心改造,发展起民宿、农家乐。
“开始我担心民宿赚不到钱。”村民外力坦言,“现在来这里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游客不光在这里拍照、住宿,还在我家吃烧烤,一天就能赚几千元!”外力的店铺正对着村里通过招商引资打造的特色组团式民宿群——“遇见阿里翁”“巴依汗民宿”等,已成为游客热选的落脚点。
目前,全村已有70余家农家乐和特色民宿,8处特色旅游打卡地。
从“传统农耕”到“农旅融合新路子”
阿里翁白新村有耕地2914亩,过去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产业单一,村民增收渠道有限,不少人选择外出务工。如今,村“两委”将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带领村民走上农旅融合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子。
大力整治博河沿岸环境,累计发动党员、村民200余人次清理垃圾杂枝,边角地、闲置地“见缝插绿”,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同时,完善公共设施,开挖排水管道、安装路灯,为发展“夜经济”创造条件。
曾经外出打工的刘桂平,也回到村里开起商店,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她笑着说。
数字最有说服力,阿里翁白新村的集体收入从2021年的2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1.8万元增长至2.4万元。如今的村庄,日均旅游创收已超过15万元。数字背后,是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夜色降临,柏油路两侧的彩灯亮起,烧烤一条街的炊烟混着孜然味,在河谷林里打旋。老人们在“石榴籽服务站”下棋,小孩踩着滑板车穿梭,游客举着手机拍星空。
村党支部书记陈良望着热闹的人群说:“我们从‘尘土飞扬’到‘灯火辉煌’,靠的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更是全村人的干劲儿。我们还要把‘羊车’变‘火车’,把‘网红’变‘长红’,让阿里翁白新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
                    新公网安备 652701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