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细毛羊产业蝶变记
基地工作人员察看细毛羊进食情况。 (记者刘超 摄)
□ 记者 刘超
在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肉用种羊繁育基地现代化圈舍里,成群的细毛羊悠闲进食,细密的羊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些被养殖户称为 “软黄金” 的羊毛,如今已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
从1956年国营农牧场的建立,到1984年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种羊培育起步,再到如今 “毛肉双优” 全产业链发展,呼和托哈种畜场(以下简称“呼场”)用40余年的坚守与革新,为乡村全面振兴在边疆落地生根写下生动注脚。
观念破冰开启产业新生
清晨的呼和托哈种畜场肉用种羊繁育基地,消毒通道的雾化装置正匀速喷洒着消毒液,身着防护服的技术员通过智能终端调节圈舍温度。这个能容纳800只羊的现代化基地,如今是呼场4.3万只细毛羊的“核心培育区”,而40余年前,这里的羊还散布在草原各处,过着 “靠天吃饭” 的日子。
呼和托哈种畜场畜牧兽医站站长阿不力孜・热和木都拉回忆推广品种改良时的困难。他说:“那时,牧民习惯粗放养殖方式,每只羊年产毛量不足3公斤,肉产量也不乐观。场里技术员带着改良细毛羊挨家串户推广,得到的多是拒绝。”
破局的关键,藏在羊毛里。阿不力孜算过一笔账:改良后的细毛羊,每只羊年产毛量超5公斤,且价格是普通羊毛的2倍多,一只羊仅羊毛就能多挣150至200元。这笔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撬动观念的支点。场里建起繁育示范点,让牧民看到改良羊的优势——不仅毛质更优,肉质也更细嫩。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找上门,加入品种改良队伍。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观念的转变推动着养殖模式的革新。2024年,肉用种羊繁育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呼场细毛羊养殖进入“集中繁育、统一管理”的新阶段。在核心繁育区,400只精心选育的种公羊承载着12081只细毛羊种群品质提升的使命。如今,中国美利奴(新疆型)细毛羊、肉毛兼用细毛羊、肉用黑头萨福克羊三个品种在这里协同发展,形成了 “毛优肉佳”的产业格局。
走进基地饲料配比实验室,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哈利马斯・阿合力汗正在记录数据,他说:“这组羊20天内日均增重300克,饲料转化率2.3公斤,比上个月提高5%。”
科技的注入,让细毛羊产业挣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多年来,呼场与新疆畜牧科学院深度合作,产业升级不断加速。从胚胎移植到草料消化率研究,从生长速度监测到基因筛选,一系列技术创新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以前一只种公羊最多给250只母羊配种,现在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能服务1000只母羊。”阿不力孜说。
更令人期待的是正在建设的全疆首个羊胚胎实验室。“建成后,通过体外受精、基因检测等技术,育种周期能缩短一半以上。”博州畜牧工作站站长阿布力克木介绍,这意味着细毛羊品种改良将从 “按年计算” 进入 “按季推进”,全州畜牧业繁育效率将迎来整体性提升。
科技不仅改变了育种方式,更重塑了养殖全流程。呼场推行的 “134工程” 成为牧民的养殖指南:“一只羊,一个冬天吃300公斤草、40公斤料”,精准的饲料配比让羊群告别了 “饥饱不均” 的历史。严格的防疫体系更筑牢了安全防线,从饲料检测到疫病检测,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可循,确保了细毛羊品质稳定。
从 “单打独斗” 到 “抱团发展”
“我们只管养,全程有政府扶持。” 养殖户马合木提的话,道出了细毛羊产业背后的政策温度。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博州针对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在资金上,对引进良种的养殖户给予补贴,降低养殖成本;在技术上,组建由畜牧专家、技术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培训和现场指导;在防疫上,提供专业的疫病检测和防治服务,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呼和托哈种畜场党委书记党同昂介绍,场里正着力做好 “优结构、扩产能、提质量”文章:在结构保育上,实现羊幼崽成活率100%;在品种改良上,通过统一配种、统一生产,让每只羊增收200至300元;在品牌建设上,完成羊肉有机认证,申报“呼和托哈”商标,建立“企业+农牧民+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
“羊肉收购价每年每公斤提高3元,我们和企业一起挣钱。” 牧民们的笑容里,藏着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成效。这种 “互利共赢” 的模式,让牧民与企业、市场紧密相连,共享产业升级红利。
“毛肉双优”的新未来
站在呼场的瞭望塔上,远处的草原与近处的现代化圈舍相映成趣。40余年间,呼场的细毛羊产业实现了从“单一产毛”到“毛肉双优”的跨越,从“传统养殖”到“科学培育”的转型,从“自给自足”到“品牌输出”的升级。
这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蝶变,更是边疆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数据显示,随着细毛羊产业的发展,当地牧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养羊。而“选育优良化、饲喂配方化、管理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经营组织化”的发展路径,更为边疆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下一步,我们要推行‘标准生产 +产业经营+生态牧场’模式,实现资源整合、种养结合、草畜平衡。”党同昂的规划里,藏着呼场更广阔的未来。呼场的细毛羊产业,正像一张不断编织的网,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牧民增收紧紧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