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生态立州】要青山不改 愿绿水长流
□ 记者 齐丽格尔
连绵起伏的天山、广袤无垠的草原、奔流不息的博尔塔拉河,孕育了博州独特的生态画卷。近年来,我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立州”战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州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83.2%,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6%,河流湖库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如今,全州已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以法治为纲,筑牢生态保护制度根基
在博州,“生态立州”绝非口号,而是以立法为笔、以制度为墨。近年来,博州紧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大政方针,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生态治理,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历史性突破,构建起一套贴合博州实际、覆盖重点领域的生态法规体系。
博州先后制定出台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赛里木湖保护条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田防护林保护条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6部涉及生态环保的地方性法规,全力守护绿水青山。
在这些法规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凸显出博州对生态根基的珍视。博尔塔拉河是博州的 “母亲河”。该条例从流域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河岸带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维度作出全面规范,不仅划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更明确了开发利用的边界,为博尔塔拉河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刚性约束,让 “母亲河”的滋养得以长久延续。
这6部生态法规如同坚固的 “法治围栏”,既守护着博州的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也引领着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以攻坚为要,绘就天蓝水清土净画卷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博州践行“生态立州”战略的生动实践。博州聚焦关键领域持续推进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十四五” 期间,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 96% 以上,重污染天数比例为零,“推窗见蓝天、出门享清风”已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日常。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博乐市滨河公园。刚下班的市民陆续走进公园,享受惬意休闲时光。不少人沿着湖边的步道散步,三三两两,有说有笑。
“每天下班后到公园走走,呼吸着新鲜空气,非常惬意。”博乐市民朵尔娜笑着说。
近年来,博州全面落实 “河湖长制”,强化污染源头管控,实施保护博尔塔拉 “母亲河”行动和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州河流湖库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100% 达标。每到冬春两季,博州的河湖水库、公园水系中,常能看到数以万计的野鸭、天鹅等候鸟来此栖息。它们时而在水面上悠闲地游弋,时而展翅高飞,与岸边散步的市民、嬉戏的孩童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唯美画卷。
与此同时,博州稳步推进 “无废城市”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仅博乐市每年有近 10万吨生活垃圾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实现循环利用,为净土保卫战筑牢坚实屏障。
以守护为本,书写人与自然共生新篇
近年来,博州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清晨的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露水还凝在梭梭的细枝上,护林员已踩着沙砾巡护了两公里。这片 82 万亩的土地,集沙漠、戈壁、草原、林地、沼泽、湖泊、河流等多种地貌于一体。据监测报告,该保护区内现有脊椎动物241种,有45种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鹳、波斑鸨、秃鹫等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鹅喉羚、水獭、大天鹅、灰鹤、红隼等37种。
此外,博州草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在全疆率先启动温泉县米尔其克草原生态综合治理试点改革,通过合理置换草原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新增置换面积 74 万亩,累计达 142.8 万亩。如今,米尔其克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超 90%,退化草场得到有效修复。
据了解,博州已经建成 3 个国家级、1 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各类自然保护地达13 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五成以上。“十四五”期间,博州累计完成防沙治沙 124.4 万亩、国土绿化 45.5 万亩、退化草原修复 78.9 万亩,森林覆盖率比全疆平均水平高出 4.7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博州始终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 “以环境换增长”的短视行为,笃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十四五”期间,博州 GDP 年均增长 7.3%,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0.9%,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收获了发展的金山银山。
这些数据一头连着生态的脉搏、一头系着发展的根基。它们是博州各族群众用实干写下的生态答卷,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