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托多克驿道驿站,交通要塞连接古今文明
□ 记者 唐姗姗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随着“一带一路”不断推进,托多克驿道驿站——这条沿天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文化价值显得愈加突出。这条古驿道驿站,自汉朝至近代,既是东通乌鲁木齐、西到伊犁乃至中亚的交通要塞,也是重要节点。如今,通过这些历史遗存,让我们再探究这条连接着古今文明、和合共生、时空交汇古道驿站的历史脉络。
踏寻古道驿站 揭开神秘面纱
从精河县托托镇政府向东北方向前行,进入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穿行在茂密的红柳丛中,颠簸向前约10公里,出现一条(南北—东西)交错的道路,车辆转入东南方向的道路继续行驶,停在约800米处的一棵较大的胡杨前。同行的博州文体广旅局三级调研员、原博州文物局局长兼博物馆原馆长李留仙,指着一棵胡杨树干上的树洞介绍:“你们看这个古老的树洞,它有利器凿出的痕迹,树干里面是空的,根据推断有可能是拴马桩,或是交换信物的地方。”
李留仙对古道驿站的牵绊,得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说起。2009年,根据当地居民提供的线索,李留仙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州县普查队队员在保护区内徒步踏查,发现一条深处距地表1.5米、浅处0.3米的车辙道。顺着小路探索,在不远处发现一处残存的墙基,虽然风蚀剥落严重,但主体轮廓还可以看清。根据墙基走势,为长方形院落结构,房屋院落建在道路北侧的黄土台地上,南北向,东西宽阔。院落南侧旁,有一条顺地势形成的道路,剖面呈口大底儿小的“斗”状,东南—西北走向,顺胡杨林蜿蜒数十公里。文物普查人员沿道路两侧调查,在道路南侧也发现了类似土屋院落的建筑遗存,并在周围发现了散落的粉彩、青花瓷片、釉陶片和清代铜钱等历史遗存,考古专家根据采集的文物残片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确定这里是曾经的古代驿道和驿站。
后经《新疆图志·道路二》、林则徐《荷戈纪程》等多种文史资料查证,驿站为托多克驿站,驿道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丝绸之路”,全长40公里,至今仍然可供车辆通行。可见它曾经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民族融合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中发挥巨大作用。同时,文物普查人员还在托多克驿站遗址附近采集到了石叶、石片、箭镞及刮削器等距今6000年左右的细石器标本,这也是文物普查人员在博州境内发现的第一个细石器遗址点。
遗址周边发现的文物,现存于博州博物馆和精河县博物馆。遗址公布后,吸引了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精河县文体广旅局工作人员马文江说:“1910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从陕西咸阳出发到伊宁,行程174天,3760英里。他记下途中的所见所闻,在多种欧洲报刊上刊载,拍摄大量照片,保存在澳大利亚米歇尔图书馆。我州境内的托多克驿站、三台、四台、五台历史遗存,均有文字和图片记载,能反映出这里连接欧亚、民族融合、往来共融的生动场景,馆中现在还存有画册。”
连接古今文明 焕发活力新生
在历史长河中,托多克驿站前的驿道上,走过了汉唐大军、和亲队伍、西迁勇士、亚欧商旅、名人志士……五湖四海的行人往来不止。这里经历过繁荣、见证过沧桑,在时代更替、时空颠簸中逐渐归于平静。
作为托多克驿站文物看护员,杨宏运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兰新线(甘肃兰州至新疆阿拉山口)精河境内2296公里至2298公里段的铁路护路员。杨宏运说:“我们每个月巡护遗址留存现状后,要上报一次日志,在途经高速公路,巡护电气铁路时,偶尔也会有一种错觉,好像看到古驿站古驿道曾经的掠影。”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驿路交通被现代运输所取代。作为北疆交通要冲,两条公路(312国道和G30连霍高速公路),三条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乌鲁木齐至精河的乌精铁路复线、连接精河至伊宁至霍尔果斯的精伊霍铁路),两条能源大通道(中哈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在此交汇,使精河成为亚欧通商的交通大枢纽、能源大通道和口岸大后方。
古道驿站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它流传的功能和精神内核始终不变。努尔塔依·巴依道列提是土生土长的精河县托托镇人,他说:“爷爷奶奶小时候给我们讲过很多关于驿道途中流传的故事。”听老一辈人说,驿站、古道依艾比湖湖畔岸线而建,各族群众逐水草而居。托多克驿站和沙泉子驿站相距三十里,在两站中间设立了四季卡子,给往来行人提供休憩歇脚的地方。四季卡子所在的五口泉村,地如其名,因泉得名。“那时候流传四季卡子是古代稽查货物、收取关税的地方,也叫腰站,有一个常年不灭的火堆,来往行人过此会添一把柴,一为祈福,二为驱逐猛兽,三为标明位置方向,尤其是夜间能给赶路的人照亮方向,辨别方位。”努尔塔依说。
祖辈流传下来的故事,是腰站曾经的意义,也史证了古道往昔的繁盛。众人拾柴火焰高,既是助人,也是物资匮乏年代往来各族群众的守望相助。努尔塔依在祖辈的熏陶下,希望将这份精神延续。年过花甲的他,组织乡邻成立骆驼合作社、开办牧家乐、出售驼奶制品,带领村民在奔向幸福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奔忙着。同时,他们依托每年精河县举办的木特塔尔沙漠旅游节,展示的特色奶制品被人知悉,牧家乐也成为往来游人的新“驿站”。
“这是一条文明交流互鉴之路,中华民族融合之路,维护祖国统一、中华文化发展之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向西部开放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这条千年古道必将受到世界的关注,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前所未有的辉煌……”李留仙说。
● 小贴士
托多克驿站遗址位于精河县托托镇五口泉村东北6公里的胡杨林中。现只能看出平面呈长方形的轮廓,地表采集到一些清代钱币及瓷片,推测为清代遗迹。
驿站前的古道是国内唯一一条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丝绸之路”。历史上的古道驿站除了承担人员过往、运送物资、文化交流外,还负责历代中央政府传递公文、稽查管理、军事驻防等功能。当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邓廷祯等谪戍新疆经过此地时,留下日记和诗文,记录了当年博尔塔拉风光景色,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此外,耶律楚材、长春真人丘处机、常德、洪亮吉、徐松等历史名人路过时,都留下过“托多克、晶河、赛喇木淖尔”等对博尔塔拉地区的生动写照,这些文学、史学、地理著作后也成为本地区难得的爱国主义史料。
特邀专家:吴轶群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 专家解读 民族相融的生动写照
贯穿精河县的丝绸之路新北道,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见证了中国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入,将“丝绸之路”交通线路同遗产主题相结合,对精河县古道沿线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设计,以保护带开发,保护生态与整体规划相结合势在必行。
古道沿线丰富的历史遗迹,是各民族经济、文化、情感上相依相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写照。后期可以充分挖掘精河县古道、驿站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文旅项目,通过3D建模、数字化技术,让来到这里的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古道驿站真实自然环境和历史上军事政治交通发挥的作用;也可以设计徒步、穿越路线,吸引喜爱特种旅游的人前来打卡体验,共同讲述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命,为精河地方经济发展、祖国西北边疆的安定团结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