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生态立州】持续发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博州林业草原生态建设保护纪实□ 记者 曹轶广
进入“十四五”时期,博州高度重视林业草原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理念,不断加大保护修复力度,构建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态安全屏障。
造林护林 绿满山川
近年来,博州深入实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等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退化林修复16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8.5万亩。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无数林业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汗水浇灌。他们穿梭于山林之间,用双手种下希望,用汗水浇灌绿色,让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让一条条沟壑焕发生机。
如今,博州的森林覆盖率已提升至9.72%,较“十三五”末增长0.22个百分点。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初步形成的内部人工林与外围天然林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屏障,如同一道绿色长城,守护着博州的每一寸土地。
草原生态 生机勃发
草原是博州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博州没有退缩,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人工种草、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等措施,使草原生态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在广袤草原上,一片片新绿正在蔓延。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博州共完成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3万亩,人工种草25.6万亩,实施草原禁牧805万亩、草畜平衡1134万亩。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提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至44.12%,较“十三五”末增长0.67个百分点。如今,行走在博州的草原上,可以感受到那份来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湿地保护 碧水蓝天
湿地是地球上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博州深知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因此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湿地保护修复、退耕还湿、退牧还湿、有害生物防治和管护能力提升等项目实施,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湿地保护区,碧水蓝天交相辉映,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据统计,博州湿地面积持续保持在19.13万公顷以上,为众多生物提供了宝贵栖息地。湿地的恢复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博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每当旅游旺季来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多彩风光,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荒漠化治理 守护家园
荒漠化是困扰博州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十四五”期间,博州大力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通过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防护林建设、沙化草原治理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在博州的荒漠化治理现场,一片片防护林正茁壮成长,它们如同一道绿色屏障,让土地免受风沙侵袭。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博州共完成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土地面积8.5万公顷,有效遏制沙化土地的扩展,风沙危害持续减轻,沙化土地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重点区域基本形成了防沙治沙生态屏障,为博州绿色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
机制健全 科学谋划
博州在“十四五”期间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源于多方同向发力,共商共谋。
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是关键因素。博州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和措施。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为生态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呵护生态环境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无论是护林员的默默坚守,牧民的积极响应,还是治沙工人的辛勤劳作,都体现了博州人民对家乡生态环境的热爱。
科技创新在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州林草部门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生态变化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推广应用新型的造林、育林技术和草原修复方法,提高了生态保护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