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粒枸杞撬动一方产业
——博州产业链系列报道之四深加工产品
□ 记者 库来西 阿曼·景克斯 靳婷婷
在精河县,一粒小小的枸杞形成了一条年产值6亿余元的产业链,成为博州特色林果产业的排头兵。这条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游融通发展。
近日,在位于精河县托里镇的枸杞育苗基地,精河县杞丰源种苗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寿梅带着几个技术人员插苗。
眼前这棵小小枸杞苗是产业链的起点。早在1999年,精河县成立枸杞研究所,专注于枸杞繁育研究。2005年,成立精河县枸杞开发管理中心,培育、改良适应当地环境的枸杞品种,积极推广枸杞倒催根育苗、滴灌育苗、枸杞营养袋、穴盘嫩枝育苗等技术,并推动相关经济主体的发展。
李寿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内蒙古来到博州。李寿梅说:“我2010年来精河县创业,是当年的招商引资项目。多年来,我经常和枸杞开发管理中心专家沟通,专攻枸杞育苗。今年育了有200余个大棚,出苗200余万株,成活率在70%以上,能供应 7000余亩地,主要销给本地和全疆各地的农户。”
枸杞苗培育成功后,将被移栽到农户的地里。目前,精河枸杞种植面积达 10.3万亩,枸杞总产量占全疆的70%以上,形成了以托里镇为核心,八家户农场、茫丁乡为两翼的枸杞绿色标准化示范区核心种植区。在种植基地内,枸杞全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管理。
托里镇吾夏克巴依西村是精河县有名的枸杞村,村民对枸杞是有感情的,更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为进一步规范枸杞种植,提升品质,2021年,该村党支部牵头创办合作社,党员带头流转土地,最终在全村近7千亩耕地上种上了新研发的“精杞10号”等枸杞品种,分包给村里的农民管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农民的精心培育下,村里种植的枸杞茁壮成长,犹如红玛瑙,十分诱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妥言明说:“以前,我们晾晒枸杞,费时又费力。近年来,精河县枸杞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产业发展越发成熟。我们的枸杞从田间直接到消费者餐桌或加工厂。”
如今,一部分枸杞作为鲜食“水果”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部分被送到了加工企业,开启百变之旅。
挑选枸杞
精河县先后成立了4家枸杞鲜果分拣车间和3家枸杞精深加工车间,并与航空公司、冷链库、物流企业等进行合作,为鲜枸杞销售提供以物流运输为基础的产销对接服务。
精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昊说:“精河枸杞的销售不限于干果、鲜果,我们还研发了80余种枸杞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同时,还依托线上、线下多个销售渠道,让精河枸杞产品销往全国。”
走进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厅,摆放着枸杞原浆、枸杞挂面、锁鲜枸杞等多款产品。在加工生产线,加工机械有序运转,助力枸杞完成“百变之旅”。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今年投资2100万元建造5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引进枸杞现代化原浆生产线、灌装生产线和枸杞锁鲜设备,打造集枸杞种植、精深加工、互联网销售为一体的枸杞全产业链体系。
锁鲜干果
公司总经理刘冬冬说:“今年我们收购1700余吨枸杞,制作推出‘精河枸杞’系列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目前已在西安、武汉设置了前置仓,使精河枸杞更加便捷地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将继续通过推广‘精河枸杞’品牌,提升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精河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布局,培育了不少这样的企业,关于枸杞的实体经济在不断“强筋骨”“长肌肉”。目前,全县有枸杞种植合作社25家、深加工企业15家。精河县还创建了23个枸杞品牌,47家枸杞电商企业,已经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如今,一个上下游融通发展,更紧密、更先进、更开放的枸杞产业链条正在夯实,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昊说:“我们将继续提升精河枸杞品牌价值、行业优势和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壮大产业链,让主导产业动能更强劲,让‘小红果’成为各族群众的‘幸福果’‘致富果’。”
(本版摄影:记者库来西、赵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