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70年·70人】父子接力,棉被搭上电商“快车”
厂房内,贺勇制作棉被。 (记者赛永杰 摄)
□ 记者 赛永杰
居住在精河县八家户农场的贺勇,今年65岁,从事弹棉花已40余年。早年间,贺勇靠着一把弹弓、一个木槌,将棉花弹得松软均匀,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弹棉花高手。
儿子贺滔从16岁就跟着他学习弹棉花、制作棉被。他们依靠优质的棉花和自己良好的技术挣了钱,创办了精河县八家户贺氏精穗专业网套店,在当地小有名气。
父亲的手艺
1989年,贺勇带着家人来到精河县八家户农场,开始手工制作网套。那时,靠着一把弹弓、一个木槌、一个手工磨盘,走街串巷。贺勇凭借一双巧手,将棉花制作成棉被,虽然生产效率不高,但他精湛的手艺,吸引了不少忠实客户。
贺勇说:“那时候制作一个网套需要很长时间,非常累,一个成品的网套仅卖2元至3元。”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弹棉花的方式,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经过多次考察和学习,贺勇了解到,梳棉机和棉花脱籽机是提高棉花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1997年,贺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花光积蓄购买了第一台梳棉机和棉花脱籽机。这一行动,不仅使他的事业有了突破,也对当地棉花加工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棉机能够将棉花梳理得更加均匀,大大减少了棉被中的杂质;而棉花脱籽机则能高效去除棉籽,省去人工挑选棉籽的程序。
设备购置以后,使他的棉花加工能力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有了较大改善。他生产的棉被因为更柔软、耐用而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订单量急剧增加。
时光荏苒,儿子贺滔长大,他走出了乡村,接受了更好、更先进的教育。在外闯荡多年的贺滔,深知传统手艺的宝贵,但也体会到了现代化带来的高效与便捷。他始终在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让父亲的手艺不仅可以保留下来,还能发扬光大。
儿子的传承
经过几年时间,贺滔凭借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努力,2021年建设了一间1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并引进了更先进的生产设备,这标志着贺勇父子的事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新厂房的建立,不仅大幅度提升了产能,更实现了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重追求。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工厂,配备了自动化梳棉机、高效率棉花脱籽生产线,以及一套完善的质量检测系统。这些设备的引进,使得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都实现了精密控制和高效运转,降低了人力劳动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
贺滔深知,只有先进的设备还不够,要有持续创新的能力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长远发展。因此,他又投入资金,用于产品创新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市场需求。
机械化生产后,贺勇家的棉花产品制作迎来了飞速发展。他们生产的棉花产品因为质量上乘,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甚至销往全国。同时,贺滔也积极向父亲学习传统弹棉花的技艺,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在变革的过程中,贺勇从最初对机械化生产的质疑,到逐渐理解并接受,他欣慰地说:“我原来担心机器做不出好棉花,现在看来,是我多虑了。儿子做得很好,他让我为拥有传统手艺感到骄傲。”
开辟新渠道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贺滔意识到传统销售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2021年,贺滔萌发转型电商销售的想法。说干就干,一部手机、一个支架,自己当带货主播,贺滔的贺氏棉被加工厂上线了。由于缺乏电商销售经验,1个多月过去了,贺滔的直播间人数不足10人,每天成交量更是寥寥无几,这让贺滔有些气馁。
为了破解难题,贺滔想了许多办法。得知精河县技工学校开设电商培训班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除了学习电脑打单、打包发货、售后处理等电商销售技能外,他还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探索出自己的直播风格。
在直播中,贺滔不仅展示棉被的填充、制作过程,还特别强调生产棉被的先进设备,他的诚恳与专业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随着粉丝量的增加,贺滔销售的棉被越来越多。今年,他引进了真空打包机,扩建了厂房,使用专业直播设备,为大家直观的展示棉被的生产过程,产品得到了顾客的认可。直播间订单直线飙升,观看人数累计28万人次,年产棉被1万余条,年收入100余万元。
“父亲常说,要诚信经营,大家信得过,生意才能越做越红火。” 贺滔说。
面对未来,贺滔信心满满。“下一步,我计划继续扩大规模,打造全自动、全机械化生产线。同时,学习视频剪辑、拍摄技巧,多拍摄高质量视频,吸引更多粉丝,拓宽电商销售渠道,让精河优质棉被走得更远。”贺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