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投稿邮箱: boznews@163.com
新闻热线: 09092317062
广告热线: 09092311925
联系电话(举报受理): 0909-2317062
【民生直通车】谁圆他们的回家梦
朱英在收拾衣物。
阿甘(左一)正在用餐。
胡永江在吃饭。
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慰问长期滞留人员。
□ 记者 张新燕
家,是温馨的港湾;亲人,是无法割舍的血脉相连。无论身处天涯海角,大多漂泊在外的人,终会怀念故土,尤其是在身体抱恙时,更渴望能回到家中,得到亲人的照顾和陪伴。在博州救助管理站,有这样三位滞留人员,他们因各种原因与家人分离,至今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为此,本期民生直通车栏目组,走进第五师83团第二医院,倾听三位长期滞留在博人员的故事,并帮助他们寻找亲人。
一
14日一早,博州救助管理站站长张海朝驱车前往第五师83团第二医院(因博州无可安置长期滞留人员机构),车上装着一些御寒的衣物。
“天冷了,站里有7位长期滞留在博人员,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我们去给他们送些毛衣毛裤。”
驾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目的地。在医院病房里,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看见张海朝,三步并作两步走到跟前:“站长,我想你了。”
“来,胡永江,我给你买了件毛衣,穿上看合适不?”
说着,两个人坐下聊了起来。
面庞清秀、中等个、偏瘦,性格开朗,这是记者对胡永江的第一印象。
交谈中,只见胡永江从贴身的口袋中掏出一个钱包,里面塞着好几张纸条,他一一打开褶皱的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一串电话号码:“站长,这是我叔叔胡艳的电话号码。”
张海朝按照号码拨打过去,对方称:“打错了。”
胡永江充满希望的眼神,顿时黯淡了下来。
“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到家人的。”张海朝拍了拍胡永江的肩膀,坚定地说。
胡永江在州救助管理站的纪录资料显示为:2014年12月4日早,被好心人从博乐市达勒特白庙砖厂送来。据他自述,家在四川省宜宾市,爸爸叫胡仕标,妈妈叫郭文斤,是被人带来打工的,其他不详。
二
在医院的另一间病房,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正将自己洗干净的衣物叠放整齐。
“她叫朱英,因精神异常被送到这里来治疗,目前病情平稳。”83团第二医院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谢孔乾告诉记者。
当记者问朱英家在哪里,想不想家时,朱英回答:“我想家,家在新疆,具体地点记不得了。”
到了午饭时间,朱英麻利地拿起碗筷,和平时要好的病友一起去吃饭。
饭后,朱英与病友一起打乒乓球,在乒乓球台前,她开心地像个孩子。
张海朝回忆起8年前第一次见到朱英时的情景 : “2015年,派出所民警将朱英送到站里,当时她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问半天话一句话也不回。治疗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开口说话,称和家人走散了。”
“她时常发呆,有时说起自己的儿子,一脸幸福。”一位病友告诉记者。
三
与胡永江和朱英不同的是,阿甘总是沉默不言,但却喜欢念叨一个字——家。
阿甘今年50岁,2013年,他被温泉县民政局送到州救助管理站,后因精神异常,被送到83团第二医院接受治疗。
“这些病人来到医院后,很长一段时间问不出任何有效信息,通过治疗,慢慢教他们掌握一些生活能力,现在有些病人恢复得还可以。”谢孔乾说。
据统计,2019年以来,州救助管理站先后救助临时遇困人员1.6万余人次,其中站内救助1486人次。
张海朝说:“我们更多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长期滞留、找不到家的这类人群中。2019年以来,我们帮助20余名滞留3个月以上的人员寻亲返乡。像胡永江、朱英、阿甘等人,目前医疗人员通过与他们沟通,努力寻找蛛丝马迹,帮助他们寻亲返乡,圆他们的回家梦。”
(本版摄影 记者张新燕)